
引黄灌区推广应用测控一体化闸门技术


60年来,水利发展离不开水利人智慧的结晶,历届厅党委在水利改革发展中顺势而为,不断应用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助推水利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和自治区治水方针思路,在水利信息化、科技创新、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全区水利转型升级发展和构建水安全体系提供了信息化和科技支撑。围绕深化水利改革,着眼高效节水关键技术、节水激励运行机制、水价水权、水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热点难点问题,五年共开展《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技术体系及实践应用》等科技部、水利部、自治区水利科技项目65项(获省部级奖11项),为重大水利决策、工程设计及管理等提供了依据。加大水利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以节水、工程建设、水生态治理为重点,开展灌溉测控一体化技术、精量灌溉、格栅和格宾等15项重大技术推广,取得专利3项,大力实施引黄灌区高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重大专项,加大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促成耐特菲姆、潞碧垦等国际先进节水设备公司落户宁夏。大力推进信息水利建设,“云、网、端、台”基础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水利态势初步形成,带动基础设施水网加快升级、调控能力持续提高、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服务水平不断优化,行业面貌大为改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信息水利基本进入初步融合的发展新阶段,现代水利初露端倪,走出了宁夏特色的水利信息化发展之路。
1.科技兴水,增强动力。
60年来,宁夏水利科技进步与水利建设相伴发展。从古老的水车提水到泵站自动化;从无坝引水到黄河筑坝;从大水漫灌到精量灌溉;从人挑肩扛到机械化施工;从土渠输水到渠道砌护;从人工测水到全渠道测控一体化;从水窖蓄水到“互联网+人饮”,科技兴水发挥着重要作用,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2项。
近10年,水利科技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工程带科研,科研促建设”为主线,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利工程建设、水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新材料新设备应用推广,投入资金达到8656万元,开展水利科技项目89项,获奖成果48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17项,参与的《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技术体系及实践应用》获2013年水利部大禹科学技术一等奖。科技对水利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3%,科技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系统思维,升级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治水方针系统治理理念指引,我区充分发挥治水要素较全、基础较好、省区较小的优势,采取一系列措施探索系统治水新途径。2015年,自治区《深化水利改革保障水安全的意见》对系统治水进行全面部署,水利厅从治水思路、水利投融资、城乡水务一体化、推进河长制落实、打造治水平台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2016年底,与中国航天十二院成立了“钱学森智库水治理(宁夏)研究中心”,运用系统理论探索中央治水方针的“宁夏模式”。2018年,在治水机制、数字经济政策基本到位,以及治水新老问题交织、保障水安全任务迫切的情况下,水利厅提出了运用数字手段实施系统治水的新构想,着力构建多元共治的治水体系,推动水治理管理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3.信息水利,创新驱动。
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智慧水利建设,全区信息水利态势初步形成,带动基础设施水网加快升级、调控能力持续提高、管理效率大幅提升,现代水利初露端倪。一是理念引领,思维有效转变。按照智慧水利“十三五”规划理念引领,积极探索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径,全面完成顶层架构搭建,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的互联网精神渐入人心,以信息化驱动转型升级正在成为水利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二是基础超前,发展环境优越。率先在全国水利系统、在全区政府部门建成了水利云中心,实施并网改造和互联网盲区消除,建成了全区通用的电子政务外网。三是建设领先,布局基本完成。智慧水利“云、网、端、台”全面构建,重点水数据采集端建设全面推开,实现了数据管理“三大转变”。四是融合加快,转型效果显现。以公文处理、河长制、水资源监控、渠道测控一体化、泵站自动化等为重点的水利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