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6月,满载石料的列车驶出银山车站

东银铁路银山车站旧照
□特约记者 秦素娟 通讯员 王怡然
一条铁路能通向未来吗?
一条已拆除20多年的铁路,能超越现实通向未来吗?
东平湖管理局防汛石料供应处(简称石料供应处)给出的答案是“能”。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又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开工,再难也要办”
2018年年底,天色阴郁,寒风凛冽,但在石料供应处辖区原银山车站,一项“修旧如旧”的工程正热火朝天地进行。
“我们是从11月份开工的。困难很多,但再难也要办。”石料供应处副主任张民说。
这项很难的工程,是在银山车站旧址的基础上,建设“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
据《菏泽地区黄河东银窄轨铁路志》记载:东银铁路是以运输治黄石料为主的一条专用线,设计全长242公里,上起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下迄山东省梁山县银山镇(现属东平县),1972年开建,1976年边建边运,1995年拆除。
“铁路和沿线建筑都拆了,就剩一个银山车站,还破烂不堪,房顶、门窗都没有了。”该处办公室主任毕于磊说。
铁路拆除后,单位三度更名,原有机车、道轨、信号灯等老物件先后变卖,拿什么布展?原东银铁路局千余名职工几经分流、失去联系,20多年间,职工住房也多次变迁,展品如何收集?在一线摸爬滚打的基层职工,从未接触过文化展馆,到底怎么建设?更为“卡脖子”的是,石料供应处为差额拨款单位,经济条件差,而根据预算,建设展馆至少需要六七十万元,钱从哪里来?
面对任务和压力,刚刚到任的张民仔细研读了铁路志。“越看越受触动。建设铁路时,鲁西南沿黄几县的5万多名民工,像当年鲁西南战役支前一样,打起铺盖,推起胶轮车,开赴梁山县银山到鄄城县堇口100多千米的黄河大堤上,冒严寒,战风沙,风餐露宿,你追我赶。那种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精神很让人感动。”张民说。
铁路运营期间的功绩也令人动容。1976年汛期,菏泽临黄大堤全部偎水,梁山(时属菏泽)、郓城段相继出险,防汛石料告急。铁路干部职工冒雨调车装车、日夜兼程,首次显示出铁路运输在特殊天气下的优势,开创了治黄石料运输的新纪元。
1982年8月,花园口站发生15300立方米每秒洪峰,鲁西南沿黄5个修防段急需石料,铁路调车员冒雨作业,巡道员仝令军几次冒雨拄着棍子步行十几里巡线,汛前请假的职工也闻讯赶回单位,大家勠力同心,短短10天便运送石料6000多立方米,为战胜洪水提供了坚实保障。
据统计,在近20年的运营过程中,东银铁路共运输防汛石料93万立方米、各类建材13万立方米,为山东黄河上游堤防建设和防洪抢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习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东银铁路虽然没有了,但铁路职工的精神不能忘,铁路所做的贡献不能忘,我们有责任把它扛起来、传下去,而不是让它单纯地留在志书上。困难可以想办法克服,资金紧张也只是暂时的,钱可以再挣。”张民说。
一只只手臂高高举起,一双双眼睛热切期盼。这不仅是民意,也是该处干部职工建设文化展馆的决心和力量。
让东银铁路“活起来”
2019年7月15日14时许,热浪袭人,一位身穿旧式铁路工作服、背着绿挎包、挂着军用水壶的老人走进石料供应处。
看到前来捐赠文物的原东银铁路老职工郭正德,张民深受震动——从这身装扮,足见东银铁路在老一辈人心底的情感与份量,这也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东平湖管理局党组建设文化展馆的决策。
为切实建好展馆,在山东河务局和东平湖管理局关怀、指导下,石料供应处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详细划分了13项任务,对现有的16名职工明确分工,并敲定了定位设计、筹建施工、主体建设、文物收集、布展陈列、资金筹措、环境绿化、安防监控等时间节点,落实责任,有序推进。
针对“怎么建”问题,该处组织人员赴北京、上海、郑州、菏泽等地博物馆、档案馆,学习借鉴办馆经验,反复座谈交流、修订方案、打磨图纸,竭尽全力。
该处党委委员、人事劳动科科长田建军说:“我们人手少,正常工作还不能耽误,常常是一个人当几个人用。”
站台地面硬化、房顶修筑等受天气影响大,该处就加班加点抢赶工期;垃圾外运、进材料、协调地方关系等任务繁重,干部职工便相互携手、盯着靠着做工作;大院弃置了十多年,刚开始建展馆时没电没水,值班人员就点蜡烛照明、从家里提水用,没有任何怨言;购置展柜时,经考察,成品展柜每米价格1700元左右,而且尺寸与场馆不符,他们便多方比对,最终选择加工定制,每米价格仅600多元,尽可能地节约开支。
展馆建设不易,文物收集更难。从2019年年初开始,一场征集原东银铁路建设和运营“见证”的行动持续展开,该处还派出人员,分赴菏泽、德州、聊城等地,探访离退休职工、分流人员、铁路沿线群众及民间收藏人士,广泛收集各类珍贵史料。
原东银铁路的“老人儿”纷纷拿出了珍藏的宝贝:老电视、老式电话机、粮油票、信号旗、老照片……一件件充满历史感的物品,带着黄河的烙印,凝结着东银铁路人的忠诚与奉献,先后走进展室。
接到征集消息时,退休后居住上海的郭正德老人正在病中。出院仅两天,他便从上海赶往分流安置地菏泽家中。整整一个月间,他一边搜寻、分类,一边列出清单,无偿捐赠了《东银铁路局行车组织规则》、路线图、派出所木牌、工作服、食堂饭票菜票等,共计实物70多件、老照片100余张。
“铁道线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也非常困难。”毕于磊说,“东银铁路是窄轨铁路,轨道间的宽度只有0.762米,现在这种铁路都没有了。我们最远到了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隔着大门看见很多旧物件堆在院子里,但人家不卖,也不让进门。后来我们找了好几道关系,才把道钉、扣件、软皮垫、扳道器等线路上有代表性的东西收集回来。”
一件实物,一段岁月;一张照片,一串故事。在石料供应处人的心血与汗水里,消失多年的东银铁路跨越时空慢慢“复活”。
架起通向未来的桥梁
2019年9月29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挂牌开馆,拉响了东银铁路通向未来的汽笛。
“展馆的建设面积共1360平方米,分两个展区,主展区是老物件展陈,现有各类文物、史料130余件,照片资料200余件;副展区是以当年的站长室、站务室、值班室为原型修缮改建的办公场所。”张民说。
走进展馆,透过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份份档案资料,记者触摸到了东银铁路兴建缘起、规划设计、初期建设、管理运营、拆路转产的历史脉搏,感受到了东银铁路二十多年来的风雨历程与辉煌成果。
站在新硬化的银山车站站台上,往事涌上田建军心头:“这儿原来有七条轨道,当时火车一进站,我就挥动信号旗,一路跑着,把车领到山跟前装石头。”
再次回到“银山车站”,退休职工张玉枝禁不住留下热泪:“铁路拆了以后,心里就像空了一样。原想着啥都没有了,没想到还能把铁路展馆建起来。”
聊起铁路,已有40余年工龄、参与了铁路运营和展馆建设全过程的老职工井维达很是动情:“人们常说‘以局为家’,东银铁路对我们来说就是个家,银山车站恢复重建,又寻回那么多老物件,感觉就像家又回来一样。”
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确是一个“家”。这个“家”,不仅是曾经奋战在东银铁路上的广大干部职工的情感之“家”,也是留住那段光辉灿烂治黄岁月的存史之“家”,还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为后人提供思想洗礼的精神之“家”。正是有了这个“家”,才搭建起了东银铁路由历史通向未来的桥梁。
“桥”已修好,前方的“路”又怎么样呢?
张民说,他们目前正与有关单位联系,力争把展馆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黄河文化教育基地,下步还要加强收集、开发、管理工作,积极融入地方文明建设,以将东银铁路的功绩和黄河铁路工人的精神传得更远。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2019年,山东河务局按照“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原则,深入推进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目前,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已纳入《山东黄河文化遗产名录》,并经东平湖管理局推荐,进入“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选评行列,将为事业发展提供积极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更让人高兴的是,2019月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讲话中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相对于浩瀚的黄河文化遗产来说,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只是“苔花如米小”,但东风拂来,它必然“也学牡丹开”,绽放出自己的价值和芬芳。
不忘前事秉初心,重整行装再出发。披着新时代的霞光,黄河“东银铁路”正承载着新的使命,通向美好未来!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