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伟康 刘珊宇
三级表彰,让克麻村火了!
2020年7月1日,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谷陇镇克麻村来说,是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克麻村党总支被贵州省委、黔东南州委、黄平县委分别授予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
数据显示,克麻村辖4个寨8个村民小组,有586户2824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为34.7%,2019年脱贫32户129人,是镇上第一个出列的贫困村。截至今年6月,村上有贫困户4户5人,贫困发生率降为0.18%。
谷陇镇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克麻村又是这个镇的“硬骨头”。省水利厅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首先发力建设村党总支班子,通过建强“火车头”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理清发展思路,找准问题,凝聚干部群众,攻克致贫难题。而今的克麻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乡风民风、村寨环境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十足。
黄平县谷陇镇脱贫攻坚指挥部联络员、省水利厅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调研员熊烈介绍,近几年来,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一道,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3386”扶贫战略目标和脱贫攻坚“一宣六帮”要求,以党建提升、基础设施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调动村干部和党员积极性,不断增强村民内生发展动力。
党建先行,强基固本。驻村工作队一茬接着一茬干,把抓基层党建作为脱贫工作的关键,狠抓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致富技能培训。重新建立村务、公务、党务公开专栏,将项目实施、财务开支、低保办理、贫困户申请和退出等涉及群众利益等10多项工作,定期向群众公示,相关项目依法依规公开发包和组织验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制定村两委管理制度20余项和村集体公司管理制度6项,规范了村两委和村集体企业管理,密切了干群关系;定期开展“两学一做”月度会议和主题讨论会,规范“三会一课”制度,同时严肃党内民主生活会,让党建工作常态化;通过驻村干部带、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式,将村干、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领头雁”,带领更多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要脱贫,不仅要找到贫困的症结所在,还要找准解决贫困的出路。针对克麻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以务工为主、种植结构不合理以及贫困户增收渠道单一等现状,工作队结合克麻村区位优势和水资源优势,与村两委拟定了依托传统苗家饮食文化和银饰加工等谋发展的方案,发展山地农业、经果林和乡村旅游等,提出打造“领导班子好、基础设施好、经济效益好、环境治理好、村风民风好”的“五好克麻”总体思路,制定了驻村帮扶方案。当地大力推进“125115”工程建设,按照1户贫困户至少有2个项目、覆盖增收5000元以上,1个村安排项目资金100万元左右、带动50户以上贫困户发展的要求,将蔬菜种植和禽类、畜类养殖“一种两养”作为产业主攻方向,同时通过土地流转、政策兜底、劳务收入等方式实现多个政策覆盖贫困户,达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覆盖所有贫困户。同时引导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利益链接机制,实行“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外联企业找市场、内联贫困户谋发展的潜力,实现“兴一产业致富千家”的产业带动发展目标。创新“五带三帮”发展模式,以“支部带、能人带、企业带、社团带、干部带,帮谋发展思路、帮找市场对接、帮助发展生产”的发展模式,抱团作战,实现产业、就业、帮扶、培训、服务全覆盖。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制约克麻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短板。2018年以来,省水利厅先后投入900余万元,建设村里的二号水库、干庄防洪渠道、农村饮水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等,协调4000余万元修缮道路、公共文化广场等。
调整产业才是致富之道。2年多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克麻村的产业发展彻底变了样。“大球盖菇+蔬菜+精品水果”产业稳稳落地,193户贫困户直接受益,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2019年11月,“克麻村千亩经果林项目”立项,目前蜂糖李等果树已全部到位,带动100余户贫困户就业,户均将增收3000元。“等过两年蜂糖李花开时,我要养蜂,还要办农家乐。”64岁的克麻村老支书雷庆明憧憬着未来,信心十足。
盛夏的克麻村,一排排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大棚里的西葫芦长势喜人,干庄合作社的群众小心翼翼地将瓜摘下装筐准备销往杭州。村民雷小榆说,除每天能挣到120元的务工工资外,每年还能分到1500元红利。
来自贵州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的克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梁龙飞告诉记者,2019年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已达9000元,预计今年的收入还会增加。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