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申云帆
“快看!有两只白鹭。”最近,正在贵阳旅游的外省游客汪玥指着远处,激动地向身旁的朋友说道。只见两只白鹭掠过南明河上空,用翅膀轻轻触碰水面,荡起阵阵涟漪。
南明河作为贵阳人民的母亲河,随着水质的逐渐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又一次呈现。
近年来,贵州省牢牢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全力解决农村用水之难、河湖污染之苦、水资源浪费之忧,保证群众喝上放心水,享受优美水生态环境。
“水困”到“水兴”
“生命泉”为百姓解渴
“我们这儿现在不缺水了。”尧龙山村村民陈文发边说边兴奋地打开水龙头,只见自来水“哗啦啦”地流向盆中。
平均海拔在1100米的桐梓县尧龙山镇尧龙山村,曾因地势过高,生态脆弱,降水留不住,客水不过境,村民生产生活基本靠“望天水”。
尧龙山镇党委通过做实动态监测、做严安全评定、做牢运行管护、做强信息共享、做好宣传引导五方面,实现“以水养水”,让群众喝上了“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
决战66天!5月中旬,六广河的水被顺利地送到了海拔1200米的修文县凉井村。凉井村2202户6721人,彻底告别了“天花水”,“水比油贵”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我还能喝上六广河的水,这次有水了,我一定要多喂两头猪。”一想到自家通上了自来水,73岁的凉井村村民周继能笑得合不拢嘴。
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大量的岩石裸露,水留不住,天上丰水地上缺水,百姓眼睁睁看着水溜走,却无能为力。
2018年7月以来,贵州省启动实施了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攻坚决战行动。截至2019年年底,共建成2251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升级改造小水窖6.95万个,解决了288.24万人的饮水问题。
“水污”变“水清”
涓涓清流为百姓送幸福
“小时候,都不愿到河边来,河道窄,河水臭,河面上还漂浮着垃圾。”家住遵义市红花岗区的廖静玉说。
涓涓细流缓缓流淌,有鱼翔浅底;沿岸杨花随风舞动,有游人嬉戏,这是现在的湘江河。如今,廖静玉每天晚饭后最爱做的事,就是和母亲一起在河边散步,吹河风,赏河景。
近年来,贵州省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相继出台《贵州省水土保持条例》《贵州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规,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截至目前,贵州省纳入国家“水十条”考核的49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已完成45条,完成率91.8%;全省主要河流151个监测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从2015年的89.4%上升到2019年的98%;9个中心城市2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136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从2015年的98.3%上升到2019年的99.8%。
“水流”转“水留”
科学利用为百姓解忧
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蓄水能力弱,习水县淋滩村因长年缺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增收致富受到影响。去年,淋滩村山上的山塘修好了,山下的甘蔗灌溉再也不缺水了,淋滩村最古老的红糖风味得以保存。
习水县因地制宜,新建输水管道,维修大型山塘,规划设计灌溉工程,安装水表以控制灌溉用水用量,需要多少水,就放多少水,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2019年,贵州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0.4794,高于年度目标值。
多年来,农村有水留不住,城市有水到处流。拧紧城市“水龙头”,确保水资源循环利用,刻不容缓。
在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原有污水处理站得以扩建,净化处理设备也得以配套,污水经过净化处理,达到城市杂用水标准后,通过改建的中水回用管网运送,用做冲厕水、校园绿化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污水处理站改造后,每人每天的平均用水量从209.3升下降到了126.4升!”谈到学校在节水方面取得的进步,教师陈宓十分高兴。
今年3月6日,《贵州省节约用水条例》审议通过,为保护水生态、破解水问题、保障水安全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生命因水的滋润而茁壮成长,水因生命的珍视而万古长流。爱水之人,必得水之“爱”,清澈的江河正徐徐流淌在黔贵大地,扮靓贵州的每个角落,实现贵州百姓的幸福之愿。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