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法村头花蓼盛开 本报通讯员 吴建华 摄
□本报通讯员 安芮 记者 王伟康
走近贵州省黔西县五里布依族苗族乡新法村,沿途集中连片的头花蓼开得正盛,一个个粉红色的球形花朵把以往的石旮旯地装扮成美如诗画的花海,引来不少游客观赏。
新法村最高海拔1560米,是五里乡海拔最高的村。以前村子土地破碎,石漠化较为严重,经济发展滞后,曾是黔西县深度贫困村之一。“那些年恼火得很,土地不好,全是石头,挖都挖不下去,栽点玉米收成也不好,人都不够吃,更不要说喂牲口喽!”新法村65岁的村民李登学说。
2015年1月,黔西县在五里乡新法、金鸡2个村实施了总投资1250万元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同年5月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省级竣工验收,治理面积2.37平方公里,机耕道、作业便道、截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等设施得到完善。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取出了大量田间卧牛石,使原来零星的土地连片成块,为新法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们以前犁地只能靠人挖或牛犁,那时候一天最多犁2亩地,现在土里的石头取出去喽,可以用机器犁了,一天10亩没问题。以前一亩地好的时候最多出500斤玉米,现在至少也有800斤!”说起新法村近年来的变化,村民蒋发礼激动不已。
黔西县水务局水保办工作人员刘鑫介绍,2014年以来,黔西县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10个,总投资15985.5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96平方公里。
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法村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抗旱能力强的头花蓼,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2019年,我们村引进了头花蓼草药种植项目,目前基地务工人员达2万人次,其中贫困户务工人员7000余人次,土地流转费45.5万元,发放工资200余万元。”新法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旭峰说,“现在我们村已种植头花蓼1 300亩,每亩产值可达3000元,带动250余户农户增收。2019年年底村子所有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在新法村村委会,几名村民正在大棚里热火朝天地翻晒头花蓼,一阵风吹过,空气里飘过阵阵草药香。
“我家有6.5亩土地,以前主要是种点玉米和洋芋,年景不好时,除去肥料钱和人工费,根本没有啥收成。”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李登学说:“我现在65岁了,种不了多少地,就把4.8亩石旮旯地流转给了合作社,一亩地有350块钱的流转费,加上在基地务工的1万块钱工资,比以前好太多了!”
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发展起产业,不仅本村村民受益,邻村的村民也能在家门口就业。
“我们这个年纪进工厂人家不要,现在在基地里打工,从我家到这里最多半个小时,方便得很!我家两个人都来,一年增收差不多2万块钱。”五里乡石门村村民熊约志高兴地说。
如今的新法村,粉红色花海不仅扮靓了曾经贫瘠的土地,更托起了当地群众的致富梦。
“头花蓼花期比较长,具有观赏价值,我们计划扩大种植规模,依托吱嘎阿鲁湖和安家营红色文化这两张名片的优势,打造既可以赏花摘果又可以乘船游玩品美食的特色乡村旅游,让群众收入稳定有保障,日子越过越安心。”五里乡副书记田家秋满怀憧憬地谋划着下一步的工作。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