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宣金祥 李东升 刘金山
9月10日,天刚放亮,家住安徽省天长市杨村镇湖边村的余水旺、余水淼兄弟俩,便开着小渔船,带着捞网、网兜、撑竿等工具出发了。只不过,兄弟俩现在不是去湖里捕鱼,而是去巡逻护鱼、打捞垃圾。
哥哥余水旺53岁,弟弟余水淼51岁,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兄弟俩传承“祖业,以船为家,一直过着“水上漂”的日子。多年来,兄弟俩靠着勤劳的双手,分别购置了新渔船,相继成家立业。余水旺说:“在高邮湖上漂了30多年,习惯了每天早起打渔。以前咱一天能打百十来斤鱼呢!”
“咱这条船,当年除了捕鱼,还能救人。”余水旺说,从1993年到现在,他们在湖里救起过25个人。2017年,余家兄弟入选“天长好人”。2018年,在当地社区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兄弟俩自发组建了一支义务救援队,每天早中晚3个时间段,在湖面上轮流巡查。
但在2018年年底,市里发出通知:围绕修复高邮湖、白塔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水生态,高邮湖、白塔河即将禁捕,渔民要准备上岸转产。
“我们兄弟俩都50多岁了,我还有腿部残疾,上岸后很难找到工作啊!没了经济收入,水面救援也很难维持下去。”余水旺说。虽然有诸多困难,但兄弟俩顾大局,还是按期交了渔船和渔具,主动退捕上岸。
没多久,镇里传来好消息。杨村镇在湖边村组建了一支水面生态清漂队,余家两兄弟接到上岗通知,高兴地当上了“水上环卫工”,负责湖面及河道垃圾清理、防溺水宣传、违规垂钓行为劝阻等。
“打了一辈子渔,咱对湖水感情可深了。”弟弟余水淼说,清理湖面的工资,加上“渔民上岸”民生项目扶持金等收入,每人每月有两三千元,维持正常家庭生活不成问题。最让他们开心的是,还能继续下水,一边守护湖面生态,一边继续救人。
在天长,像余家兄弟这样“洗脚上岸”的渔民有110多户260多人。自天长市大力实施“渔民上岸”生态民生工程以来,当地通过兴建渔民新村,多方引进企业开办“扶贫车间”,上岸渔民全部住进渔民新村的新房,大部分渔民就近进车间当工人,还有一些像余家兄弟一样加入水面生态维护队,过上了稳定幸福的小康生活。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