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咽喉 杜长青摄
□许昊辰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挟带着大量的泥沙,来到山东境内后河道逐渐变窄,而到了德州市齐河县境内,河道更是变得狭窄弯曲。位于老齐河县城南(今祝阿镇境内)黄河急转弯处的南坦险工,是黄河防汛时重点防守的危险地段。据地方志记载,南坦险工至大王庙险工段,长20.4公里,两岸堤距0.7~1.5公里,最窄处仅444米,险工毗连,遥相对峙,个别河段弯急滩浅,故有“黄河咽喉”之称。
“黄河咽喉”洪汛阻水,凌汛卡冰,极易造成水位陡涨,为黄河汛期威胁华北的险患要冲,有“开了豆腐窝,华北剩不多”之说。
历史上,提起山东,我们往往想到“一山一水一圣人”,而现在说到齐鲁文化,人们常说:“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在南坦险工79号坝,立着一块刻有“黄河咽喉”的泰山石,体现“黄河咽喉”的险要和母亲河的伟大。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