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瑜洪 李坤 刘文光 骆远柱
走进位于红水河畔的广西来宾市红渡镇西鲁屯,整齐的农田一马平川,从乐滩水库方向延伸而来的主干渠,连着四通八达的毛渠,将水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蔗田中。谁能想到,曾经的这片农田素有“望天地”之称,属于中国九大旱区之一的“桂中旱片”,农作物产量可想而知。几年前,桂中治旱工程在这里开工建设,彻底改变了当地“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广西人多地少、水土资源分布差异大的生动描述。在如此特殊的域情、水情下,广西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500万吨以上,粮食亩产屡创历史新高,农田水利功不可没。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全力推进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促进了粮食主产地的灌区末级渠系和田间配套工程完善,建成了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在山丘地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的兴建,大大增强了抗御干旱的能力;特色农业产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科学推进,加快了广西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得益于政府、投资、改革等多个层面的齐抓共管、齐头并进。
高层发动,高位推进,领导重视是关键。广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始终将其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特别是自治区“四大班子”持续八年劲头不减、举措不减、力度不减,坚持开展兴水利主题活动,将加强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责任人,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也担起大任,实行领导负责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落实责任,层层组织发动,不断掀起冬春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资金跟上最要紧。广西坚持“以大力度争取大投资,以大投入保障大建设,以大建设推进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拓宽投入渠道,切实增加投入。一方面,积极争取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及时、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以县级为单位,整合部门专项资金,实现水利投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各项优惠金融政策,大胆使用金融性资金,利用好水价电价机制、政策性贷款、财政补贴等政策,并创造条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以此保障农建的顺利实施。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为根本。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采取专业化集中管理及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护方式,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成立专业化维修养护队伍,开展集约化服务。大力推行土地流转、土地整合及农田改造,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因地制宜采取种植大户、公司、公司加农户、村委会、用水户协会等多种经营管理方式。鼓励和支持项目县制订和完善适合当地实际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办法,积极推行“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模式,确保节水灌溉工程建得起、用得了、长受益。
上下求索终有得。历经几年,农田水利建设把大量旱地、荒地变成水田、果园、植物园,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起到了保持水土、绿化乡村、优化生态、美化环境的多重功效,经济、社会、生态的多赢效益正逐步显现。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7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