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段玲玲)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持续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灌溉面积位居世界第一,农业用水总量基本零增长,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和灌排设施管理体制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是怎么端起来的呢?——经过70年的水利建设,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增长到2018年的10.2亿亩,灌溉面积位居世界第一;全国粮食总产量由2260亿斤增加到1.3万亿斤左右;约占全国耕地面积50%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的经济作物。中国人民手中的饭碗端得更牢。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田水利建设翻开新的篇章,新建了安徽淠史杭、山东位山、河南红旗渠、甘肃景电提水等一大批灌区,启动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经过大规模建设与改造,目前大中型灌区发展到7800多处,小型泵站、机井、塘堰等发展到2000多万处,基本形成了蓄、引、提、排较为完善的农田灌排体系,夯实了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截至2018年,我国灌溉面积超过11亿亩,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2亿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4,为促进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国家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战略性、根本性、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实现农民增收和节约用水双赢。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探索了东北膜下滴灌和喷灌、西北膜下滴灌、华北管道输水和喷灌、南方变频泵站+管道输水灌溉等区域发展模式。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29亿亩。与传统灌溉模式相比,高效节水灌溉亩均可减少用工2个工日,减少渠道占地5%以上,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近40年来,在灌溉面积扩大、灌溉保证率提高、粮食总产量稳步增加的情况下,农业用水总量却基本零增长,高效节水灌溉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推动农业灌溉可持续发展,国家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统筹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保障水平,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2018年年底,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累计实施面积超过1.6亿亩。农田水利设施产权逐步明晰,农田水利多元化多渠道筹资机制逐步形成。全国约一半农田水利设施以“两证一书”形式明晰了产权,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灌溉面积近3亿亩。积极推进灌区、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428处大型灌区定性为公益性或准公益性事业单位,“两费”不同程度得到落实,灌排工程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9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