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艳芹 通讯员 程文利
8月1至14日,嘉陵江略阳段出现今年以来最大洪水过程,陕西汉中略阳水文站4名职工认真分析、科学研判,精准预报嘉陵江略阳水文站8月16日最大洪峰5800立方米每秒,与实际出现值5820立方米每秒极为接近。精准测报预报,为略阳县城抗洪抢险实现零伤亡提供了坚强支撑。
4“铁人”苦战15昼夜不卸甲
略阳水文站是一个由七零、八零、九零后组成的小集体,站长戚继文和他爱人张晓荣,以及职工杨晨、侯祯。
8月10日9时,嘉陵江略阳段水位又开始起涨,一次长历时且反复超警戒、超保证流量的大洪水过程向略阳县城和下游袭来。
8月11日9时,随着上游来水的不断增加,已经回落到629.56米的水位和374立方米每秒流量,开始起涨。他们4人分工明确,密切合作,先是每3个小时测报一次,后来又1小时测报一次,半小时测报一次。13日凌晨1时40分出现超警戒流量3210立方米每秒,流量增了86倍。
由于流速太大,漂浮物过多,为了确保仪器设备安全,他们立即决定采用应急施测手段,利用手持式电波流速仪到下游500米处的嘉陵江大桥进行施测。
水位急剧上涨,他们几乎不到一个小时就要进行一次流量、水位实测及水样采集,以保证水、流、沙峰过程控制完整;站长戚继文跑步到大桥上,一手拿着对讲机,一手拿着电波流速仪,一直坚守在大桥上,始终保持着与上游水文基本观测断面的同事侯祯报告水位数据不间断,根据水位涨幅,不断地进行流量布点施测。
测量、记录、计算、报告水情,他们几个人一直坚守在岗位,顾不上吃饭、喝水......
洪峰慢慢回落,他们才稍松了一口气,分头赶快啃方便面充饥,吃完继续坚持测报。持续的涨水、测报、检修设施设备,这场罕见的洪水过程起起伏伏坚持了15天之久,他们4个人连续鏖战了15个昼夜,创下了令人无法想象的连续测报工作记录。本就瘦弱的4位职工平均体重减少了4斤,站长戚继文体重减少了6斤。
撤离中的艰难坚守
8月15日,根据上游各相关水文站传来的水文数据,来水不断增大,又一次大洪水叠加而来。
略阳县城发布撤离命令,要求城区一楼住户和沿江居民撤离,随着撤离命令的下达,防空警报声一轮接着一轮响起。
城里的人们纷纷撤离,商店、饭店关门歇业,原来还能从小餐馆买饭吃的站上职工,也断了伙食,叫外卖更是没有。万般无奈中,站上职工张晓荣在微信圈联系到一位朋友,通过朋友联系到一家单位的职工食堂,才解决吃饭问题。
16日晚,随着洪水上涨,水、电全部中断。他们立即启动备用发电机开始工作。为了确保3000瓦的发电机带动各种测报设施设备正常工作,用来烧水的1500瓦烧水器也搁置不用。雨在下,水在涨,淋湿的身体补充不上一口热汤,只能喝凉水。可他们依然全神贯注地去测、去算、去报,不厌其烦的用手机为各方提供着水情信息。
16日19时,站上的雷达自记水位计被洪水冲毁,水位、雨量数据自动观测中断,只能进行人工观测。任务量加大,他们毫无怨言,依然按照要求,每半个小时向汉中水文局水情中心报送一次水位、流量数据。
16日晚,到处漆黑一片,江水怒吼着,肆虐的大雨不停下着,一步失误都可能被洪水卷走。戚继文自告奋勇由他来观测水位。
他拿上对讲机,打开手电筒,穿好救生衣,蹲守在水尺旁观测,每半个小时把观测到的水位报告给站上水情人员,再由水情人员杨晨、张晓荣列报、校报,确认无误后,向汉中水文局水情中心报送。漆黑的夜里,他不但要观测水位,还要接听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不定时打来的询问水情电话,他不厌其烦细致的向对方一一报告,直到17日6时才换上其他同志观测。
工作永远放在第一位
在紧张的测报洪水过程中,略阳水文站干部职工一忙就是两个月,已经是2个孩子母亲的杨晨,既顾不上打电话问候一下远在汉中市区的6岁女儿学习情况,也顾不上用微信看看2岁小女儿可爱的笑脸。
站长戚继文和爱人张晓荣同样也是顾不上近在咫尺的小家。儿子参加完高考本应给改善几天生活,他们却照顾不上,只好让在家里天天吃泡面,有时候忙不过来,还打电话叫儿子过来帮忙。
儿子高考填报志愿是一件大事,他们抽不出时间,只好让别人帮忙。孩子有怨言,他们说,测报洪水、保护生命更重要。
雨洪袭击的山城江畔,夜间温度很低,守在观测房、水尺旁测报,冷得人直打哆嗦,但是他们谁也顾不上回去添件衣服,实在冷得不行了,就躲在堤岸边的车旁避一会。
关键时刻显担当,危急时刻见境界。略阳水文站干部职工在大雨滂沱、惊涛骇浪中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忘我工作,精准预测预警预报,为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沿河及低洼区上万名群众提前10小时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为这次在大洪水灾害过程中创造出了零伤亡的奇迹。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水文人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用忠诚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