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定龙
初冬的秦岭南麓云蒸霞蔚,层林尽染。
在陕西省汉阴县的山岚峡谷间,王汉珣深一脚浅一脚地赶着路。不远处,蜿蜒连绵梯田的环抱里,就是他蹲点包扶的漩涡镇上七村。
王汉珣是汉阴县水利局的一名普通干部。2017年4月,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他被选派进驻上七村包抓扶贫工作。今年伊始,他的父亲作为老党员、又是县水产站站长的王道平,恰巧被任命为上七村第一书记。当组织上准备调整王汉珣时,他考虑到自己情况熟悉,工作也刚刚打开局面,就主动请缨留下来。新春刚过,正月初八父子俩一块儿住进了村里。
上七里,汉阴县的南大门,因集镇建在山梁上,从南北山脚上来都有7里路而得名。这里历史上曾是古县城的驻地,如今为秦巴山区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568户群众,超过一半都是贫困户。距县城达75公里,没有区位优势,又是地无三尺平,群众咋脱贫?从哪入手、实现突破?面对困难局面,王道平驻村的第一天,就和儿子彻夜长谈,慢慢理清发展思路,并立即串街入户进行走访调研。
走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上七村山大沟深,群众居住极为分散,多数农户家必须步行前往。早晨天刚蒙蒙亮,王道平父子就下山出发,下午到太阳落山再回来,上上下下每天行程10多公里,但也最多只能走访7、8户人家。每到一户,他们都和村民促膝交谈,了解贫困户的家庭状况、耕种收成和存在困难,在拉家常中面对面分析致贫原因,共同商讨脱贫致富的路子。短短两个月时间,老王的脸被山风吹得黝黑黝黑,腰板不知不觉的驼了,人也明显的消瘦下来。
十二组的贫困户张代勇,住房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村上及时把他家列入了危改对象。但危改协议早早签好了,可就是却迟迟不见动工。原来,他家找人算了“八字”,算命先生指定的时间还早着呢。眼看着汛期快要到了,山区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这可把村干部和帮扶干部急坏了。王道平父子没有急躁,先后五次去上门做工作,并摸准了老张的心理,帮他彻底打消了世俗的顾虑。“其实我也会算命,我看今天就是个好日子!不能再拖了,到时候没补助,可别怪我没告诉你啊!”谈笑之间,事情也就顺顺当当办成了。
“我爸工作30多年了,做思想工作和人际交流方面比我强,而我驻村经验还是比他丰富,所以我们在工作上能很好的互补。”王汉珣说道,“院落会,他宣讲十九大精神和扶贫政策,我做记录;帮扶培训,我主讲帮扶方法和途径,他做补充;在处理矛盾的时候,我们就一人协调一方,互相配合呼应,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较差,上七村的吃水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作为水利干部,看着群众对饮水安全的迫切需求,父子俩在项目实施时格外上心。为保障秋冬季节水源水量可靠,他们和村干部一连几天翻山越岭,实地寻找勘察供水工程取水口,将原设计的一级抽水变更为二级抽水,确定实施集中供水优先保障贫困户饮水安全,并通过管网延伸解决分散住户的饮水难。今年9月,困扰全村多年的吃水问题彻底解决了。看到清澈的自来水送到群众锅灶头,父子俩难掩内心的激动和自豪。面对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激,他们谦逊地说:“这都是水利人的本分!”
父子齐心,其利断金。一年来,他们与村干部一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通组道路5公里,基本实现组畅通、户相连;建成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个……村容村貌大幅改善。他们共同研究村里的产业发展,培育家庭农场2个,专业合作社2个,带动40余户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他们致力于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狠抓新民风建设,组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理事会,出台《村规民约》、《红白理事操办规程》、《道德评议制度》等7个自治制度和办法,开展移风易俗“扶贫扶智扶志”活动。有了好的领头人,群众脱贫有希望,2018年该村104户402人顺利实现脱贫。
如今的上七村,通水通电,通路通邮,全村产业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庞仁田是村上的支部书记,也是土生土长的上七人,看到父子俩所做的工作,他由衷称赞,“上阵父子兵。老王爷儿俩把群众当亲人,为村上办了这么多的大实事、大好事,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他们才好啊!”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