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李杰 通讯员
王勇 郝海军 朱龙
山东省潍坊市高度重视大中型水库库区移民村自主式发展,加快推行产业扶持,部分移民村已成为乡村振兴广阔战场上的先锋。
在移民产业帮扶中,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如何发展产业,怎样才能持续产生效益?2012年以来,潍坊市精选项目,开展试点,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产业扶持模式。
试点项目优先在上年度项目资金完成率高、绩效评价结果为好的县市区实施。确定试点地区后,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县市区水利部门按1:2比例提报备选项目。市水利局组织人员实地考察每个备选项目,分析当地产业基础、测算投入产出比,围绕项目产量对比看收益、因地制宜建样板、闭环管理强监管等举措,比选产业试点项目的“含金量”,最后市水利局研究确定项目安排。通过层层把关,保证了项目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截至目前,潍坊市已建设实施了7批次、233个产业扶持试点项目,项目总投资达1.43亿元,其中228个项目已投入运营,5个本年度试点项目正加快建设。这些项目每年累计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57万元以上,惠及库区移民群众超14万人。
“今年,在遴选本年度项目的同时,我们建立了项目储备库。目前有52个在库项目,种类涵盖一二三产业,均具备契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市场前景好、收益稳定等立项要求,为今后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潍坊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韩俊清说。
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生命线。潍坊依托水利工程建设优势,实行规划、设计、招标、施工、验收全链条闭环管理。
在坊子区黄旗堡街道西红柿小镇,4个移民产业扶持冬暖示范大棚和2个双层钢结构示范大棚建成。“这个项目是2019年实施的。当时西红柿小镇刚起步,急需扩大规模,我们看准时机,投入移民帮扶资金105万元,新建了这6个大棚。在建设大棚之前,我们多方比选,力争方案最优化、实现效益最大化,最后选用了复合C型钢温室大棚设计方案,实现经济、实用、安全。”坊子区水利局移民办主任李振生说。
在工程建设上,潍坊不仅严格实行项目“四制”管理,还让受益方积极参与,落实了镇村监督和“三老”(老干部、老党员、老移民)参与建设过程的制度,强化群众监督,提高工程建设透明度。
市县水利部门坚守政治担当,采取一线工作法,现场解决项目遇到的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实行样板先行,以点带面。同时严把材料、过程和验收三个关口,做到质量进度双保证。
持续高效运营是产业扶持项目能否助力移民村发展的关键。
坊子区逄王一村是水库移民村,依托产业扶持资金,村民共同创办了潍坊兴逄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我们的西红柿品质好,吃起来有小时候的味道,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一直涨到了六至八块钱一斤,村民收入成倍增长。”合作社主任周顺治自豪地说。诸皇华镇孟家庄子村是移民村,他们通过土地流转、榛子种植、入园打工、加工运输等方式与华山榛子基地加强合作,生产的榛子远销英国。
诸城市移民产业扶持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实现村集体“坐地”增收、移民群众“家门口”就业。诸城市成立3个农业公司,每年可增加移民村村集体财产性收入63万元,增加移民群众工资性收入120万元,增加群众土地流转经营性收入14万元。
“潍坊围绕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建设移民产业示范园区,引入专业公司运营管理,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确保项目长效运营和收益稳定。”潍坊市水利局局长田元君说。
临朐县利用产业帮扶资金积极探索多元化产业发展,在毗邻海浮山景区,新建沿街商业房,获取租金收益,这是潍坊市第一个移民后扶第三产业试点项目。昌乐县将移民产业项目融入镇街规划,建设乔官镇常家庄瓜菜交易市场,把具有安全隐患的马路市场升级为安全规范、一站式服务的区域性瓜菜集散地,打通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堵点。
潍坊发挥现代农业独特优势,从选好选准运营单位、积极开拓产品销路、地方财政担保兜底等方面抓好项目风险管控,确保项目长期健康运营。
市水利局先后制定出台水利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规范和加强生产扶持试点项目建设实施及运营监管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项目报批和建设实施、产权归属和管理主体、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等方面开展全链条闭环管理,移民后扶项目建设管理收效良好。
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潍坊市创新开展移民后期扶持绩效考核,每年年初制定出台本年度工作评价办法,实行量化评价。今年2月,潍坊市水利局出台了本年度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评价办法,明确后期扶持项目前期工作、施工实施、资金支付完成时间节点和对应分值,实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并通报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办法实行后,各项目进度明显加快。
“我们将紧扣潍坊打造中国预制菜产业名城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结合地方发展规划和产业基础,继续深入探索各种可行路径,不断提高新兴产业试点项目占比,推进产业试点项目高质高效建设、运营、发展,不断提升库区移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田元君如是说。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2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