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周健 司马天民
春暖花开时节,漫步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汪陂河畔,两岸葱茏,河水清澈。近年来,泰和县出“重拳”,花“重金”,下“猛药”,对城区水系进行综合治理,致力打造“江河连通、环境优美、城水相依、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
匠心椽笔
擘画碧水蓝图
泰和县城所在地为澄江镇,千里赣江傍城而过,地势较低,河道、渠系、水塘、湿地密布,水系长达37公里。
澄江河为当地的母亲河,因水流澄澈被称为“澄江”。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登快阁》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曾描绘出澄江河的空明澄澈,给人无限遐想。
近年来,因城市配套设施老旧,加上部分居民将生活污水垃圾排入河中、围田挤占河道等原因,致使城区河道变窄、淤积堵塞、杂草丛生,昔日清澈透亮的“景观河”一度成为“垃圾河”,备受群众诟病。
“城区水系承载着生态再生及文脉延续,要不计成本,不惜代价,治理城区水系,还群众一泓清水,让城市留住绿色底色、涵养文化特色、扮靓秀美景色,让群众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该县主要领导说。
方向已明,绘就蓝图。该县制定《县城水系综合治理改造工程实施意见》,修编澄江河、汪陂河等重要河段及引水进城等项目专项规划,下决心对城区八条水系涉及引水进城、防洪排涝、治污截污、景观提升等十大工程进行综合治理,总投资约10亿元。
铁腕治污
碧水清流终“唤回”
“曾经的汪陂河就像一条臭水沟,附近居民都掩鼻而过,避之不及。如今完全变了样,水清了,岸绿了,环境也美了,成了一个生态公园,推窗即见郁郁葱葱,开门便是鸟语花香。在这里不仅能呼吸新鲜空气,还可休闲散步,真是没想到啊!”说起汪陂河的变化,附近居民罗招梅竖起大拇指。
汪陂河是贯穿泰和县城区南北走向的河流,长2.1公里,因多年未疏浚,淤积严重,水体发黑发臭,一遇大雨即发洪灾。为此,泰和县投入7000万元,通过河道清淤、截污纳管、水生态环保、水域景观打造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项目自2018年11月开建以来进展迅速,河道清淤、沿岸护坡、景观建设等工程陆续完工,汪陂河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动人“容颜”。
和汪陂河一样,贯穿城区东西走向的澄江河也在治理中。澄江河长3.3公里,项目投资8000万元。
“澄江河治理涉及水利、市政、环保等方面,是一项生态系统工程。我们通过截污控源、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污水处理等办法,彻底改善河道水质,美化水体环境,恢复河道活力,让澄江河变成水清流畅的海绵廊道、城景交融的休闲廊道、承载情怀的文化廊道。”澄江河项目施工负责人边健说。
久久为功
城水相依诗意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让城区水系活起来、净起来、美起来,泰和县投入9000万元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全面疏通循环水系,聚水润城,为河道渠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我们从距县城40多公里的南车水库引水,经过桥头、禾市、马市、南溪等乡镇长途跋涉后,流入乌石岗水库,然后通过高排渠到达县城,再‘兵分多路’流入城区八条水系,让水体互连互通。”县住建局副局长肖锋华说。
“一时美”如何变成“持久美”?泰和县立足长远,在河道内设置增氧曝气设施,种植滨水植物、沉水植物,打造生态浮床,建立净化系统,增强河道的自净功能,持续改善水体水质。
治理一条河,增色一座城。泰和县精心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水系和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水系景观,在河道周围修建眺望台、亲水平台、健康步道、休闲广场等设施,推进河岸修复、杆线入地、增绿添景、沿河建筑“穿衣戴帽”等工作,让“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秀美山水画卷铺展开来。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