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 刘茂林
人间四月,万木吐绿,鲜花怒放。记者走进江西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龙家塘村笼坑自然村,只见荒芜多年、杂草丛生的垅上,如今面貌一新,层层叠叠的梯田,弯曲顺溜的水渠,长势喜人的太子参苗,让这小山村充满了生机,也让群众看到了希望。
笼坑地处大乌山腹地,山高路远,道路崎岖,从乡里驱车去,半个多小时;山多地少,水利设施薄弱,把田种遍山,也填不饱肚子。“有本事的,都出去了,没能力的,守着这薄地,越过越穷。”龙家塘村支书孙礼清介绍,2016年,笼坑精准识别贫困户26户,约占全自然村农户的三分之一,脱贫攻坚任务重。
“要想脱贫,先修水利”。笼坑的脱贫攻坚第一仗就是修水利,筹资90万元,打造山区独特高产田——梯田。平山坡、整土地、修水渠、挖山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笼坑建成200多亩旱能灌、涝能排的梯田,实现旱涝保收。
“这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好,最适合太子参生长。”孙礼清告诉记者,“我们村产出的太子参色泽晶黄,块根肥大,肉质饱满,参味馥郁,富含人参皂甙、人体所需氨基酸和锌铁硒等微量元素,倍受市场青睐,发展前景很好。”
有政策,有项目,有产业,有技术,贫困群众想不脱贫也难。孙礼清说,2016年,村里通过“党支部+贫困户”的模式,引导贫困群众种植太子参50余亩,户均2亩,每户年均增收1.2万元,一举脱贫,走上致富大道。
笼坑困难群众脱贫的生动实践,只是青原区近年来水利扶贫工作中的一个范例。近年来,青原区围绕“小康路上一个不少”的目标,整合资金14150万元,整治渠道1680多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14.99万亩,覆盖全区25个贫困村。去年,青原区又有12个贫困村宣布脱贫退出,2000名农村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在促进增收脱贫的同时,青原区加快健康脱贫的进程,2017年按照“再扫一遍”的要求,启动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投资1013万元,通过延伸供水管网、新建引水工程等,解决1.6万贫困群众的饮水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100%,让全区贫困群众走出了因水致病、因水返贫的困境。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