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因水而生、因水而美,853条大小河道绕城而流,太湖、滆湖两块碧玉镶嵌其中,4229个小微水体星罗棋布,汇流成武进的灵魂与命脉,成为支撑武进“生态滨湖区”建设的“厚实家底”。近年来,为了将“厚实家底”升级打造成“绿色家底”,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用好水资源,做活水文章,一条条“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幸福河”相继亮相老百姓身边,“清水绕江南,美景入画来”的旖旎画卷在武进徐徐展开。
深耕治水,滴水穿石,省级水功能区达标率从2016年33.3%提升到2020年100%,2020年“水十条”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大幅提高到75%,均为历史最高。2019年,区河长办荣获由水利部与中国农林气象工会联合开展的“助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长江”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河(湖)长制先进单位称号;2020年,省政府发文表彰武进区河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
健全河长制机制
开启治水新篇章
水危机警钟不断敲响,治水工作千头万绪,武进区快速行动,2017年伊始在全市率先出台一系列制度方案,成立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组建区镇两级17个河长制工作办公室,以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织就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水责任网。
制度发力,巡河才有动力。2017年5月起,区总河长带头巡河,7月镇村两级河长全面巡河,在全省率先完成区河长制信息平台研发,打造河长履职“助推器”。制度精细,治河才有效力。武进区率先着手“一河一策”方案编制,着眼于精细、落实于精准,画好治水路线图。制度刚硬,护河才有执行力。武进区用制度开航,通过签河长任务书落细工作,立河长军令状落实责任。
落实河长制共建
共奏治水交响曲
江南水系复杂,跨界河湖众多,面对共同的治水压力,武进区主动与邻区对接,在全市范围内率先签订联合河长制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牵头建立全市五区联合河长制工作机制,围绕改善水环境这一共同目标,创新管护机制,实现跨界联防联治,开创了多方共赢的区域生态治理局面。
河湖保护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武进区水利局联合区检察院制定“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共同加强公益诉讼案件办理,通过开展联合巡河护河探索联合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检察长法律监督职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党政负责,部门协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一体化河湖治理制度体系,推动“四乱”“两违三乱”整治工作高标准完成。在全区范围内清理渔网渔簖、拦河网等阻水设施3378处,清理沉船608艘,拆除涉河违建45处,清理岸坡乱占270处,整治沿线畜禽养殖303处,河湖水域空间得到进一步管控。
探索河长制创新
走出治水多途径
武进区河长办探索实施了“企业河长制”,推动治水模式从“政府单一途径驱动”向“政府-企业-社会协调多途径驱动”的提档升级,政府通过聘用160名企业家担任河长,以企治企,既实现了让内行人看门道,又为企业家反哺生态建设搭建平台,企业和环境监管人员“猫鼠游戏”落下帷幕,这一成功有效的尝试得到省、市、区各级领导肯定,获评2018年江苏省环境保护十大案例,《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必威体育登陆 》、《中国环境报》、《群众》等媒体进行了报道。企业河长徐国忠先后获评“全国河湖民间卫士”和“江苏省优秀民间河长”,企业河长余克受邀赴京在国际交流沙龙上分享地方河长制创新实践。
为了让“武水共治、你我同行”的理念得以发展延续,武进区创新“河小青”团建品牌,以凝聚青年力量、助力河长制为宗旨,打造“1+5”组织模式,形成1个服务联盟和“青企”(青年企业家)、“青工”(青年专业工业企业队伍)、“青学”(高校青年学生)、“青少”(中小学生少先队)、“青社”(青年社会组织)5支特色分队,立足宣传员、巡查员、监督员、联络员4个角色发挥作用。
强化河长制作用
巩固治水好成效
面对河长制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新形势,武进区深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幸福河”内涵,发挥河长制牵头作用开展水系连片整治,深入推进“幸福水乡”建设。
在全省率先将河长制工作向小微水体延伸,并提出河湖生态“五化四有”建设目标,即:生态河道建设实现水体净化、水系活化、护岸柔化、两岸美化、节点优化“五化”标准;小微水体整治实现有水质保证、有配套设施、有记忆乡愁、有群众参与的“四有”标准;构建从“大”到“小”再到“微”的全域治水新格局,并秉持“以党建引领发展,把党建融合发展”这一理念,将红色教育融入绿色水利中。同时,发挥河长制“考核棒”作用,将“幸福水乡”建设项目纳入河长制工作年度任务并对其考核,确保建设成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了将一池幸福之水送予全区人民,武进区将继续以河长制促河长治:一方面,治大河保民生,提升全区水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治小河悦民生,建设百姓家门口的幸福河,以一个个“绿色家底”添彩“火红时代”。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1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