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名测验队员正协同配合进行冰上作业 (记者 刘帅冶 摄)
□本报记者 魏晓雯 刘帅冶 通讯员 王化鑫
“向前!向前!向前……”冰天雪地中,晨曦之下,水文测验队员们以高亢的歌声开启了崭新的一天。凛冽的寒风吹得脸生疼,伴随着口中吐出的热气,他们的棉帽和睫毛上已挂满白霜。
这里是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五道沟村,每年有长达180余天的冰霜期,冬季最冷时江面气温低于零下40多摄氏度。
走在队伍最前端的曲志强拿出手机,看到妈妈发来的微信:儿子,今天是小年儿,记得吃饺子。
北方小年儿是腊月二十三,当家家户户挂上大红灯笼时,松辽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黑龙江上游水文水资源中心卡伦山水文站测验队员们却早早踏上了风雪测流路。
卡伦是满语,意为哨所。卡伦山水文站设在中俄界江黑龙江边,而队员们就是守卫这条界江的“耳目尖兵”。
冰钻车轰隆隆地打孔,捞冰花,测冰厚,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到达指定位置、入水测验……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队员们精准熟练地执行着测验任务。虽然条件艰苦,但测验工作标准一丝不减,要求一毫不降。
测验完毕,曲志强已全身湿透。“得到符合测验标准的有效数据!”1个多小时的时间,测验队员完成了指定断面22个孔位的流量测验。
35年来,每天的测验工作都在循环往复,卡伦山水文站从不间断的水文数据,既记录着黑龙江干流上游江段的脉动,也勾勒出极寒之地水文人的测江年轮。
夜幕降临,冰封雪覆的黑龙江畔,两束光线由小及大、由远及近,这是水文人晚间水位测量工作的“前奏”。
刘嘉宁和任国吉提着冰钏、标尺,扛着铁锹,誓与扑打在辽阔江面上的北风争个高低。
破碎的冰屑在冰钏重击下飞溅在水孔四周,高起、重落,伴随着钢铁穿刺冰层的破碎声,江水喷涌而出。
“90.24厘米,水位数据正常。”此时,刘嘉宁双手拄着冰钏,努力支撑着前倾的身体,喘着粗气。
“腰病又犯了吧。”任国吉连忙问道。
“没事,能坚持。”刘嘉宁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猛烈的北风在耳边呼啸,把队员身上厚厚的棉衣吹得像薄纸片一样抖动,但他们依然稳稳地挥举起臂膀,将沉重的冰钏抛举高空,深扎冰面,记录下宝贵的水文数据,如此炼就“砸不碎、打不烂”的水文人生。
腊月二十四,天刚蒙蒙亮。水文测验队再次出发。这一次,年龄最小的刘嘉宁高举测旗走在队伍最前方,5人向着界江上方的那轮红日进发。
极寒之地,守护界江。每一组在风雪逆行中测出的水文数据,都在见证着卡伦山水文人的使命担当。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3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