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乐乐 通讯员 王小平
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的济源市,因“四渎”之一济水的发源而得名,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然而,占全市面积88%的山区和丘陵,给当地群众饮水带来了极大困难,也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阻碍。
早在2000年至2008年,济源市就先后在西部山区建设了王屋山、布袋沟、天坛山三大集中供水工程,优先解决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三大供水工程每年可利用的地表水达2100万立方米,解决了山区群众生活饮水困难问题。山区群众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制种、烟叶种植、薄皮核桃、绿色生物农药制备等特色产业,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之一,许多群众因此受惠。
但是,发展也带来了新问题。很多群众从饮水管道上直接引水灌溉,导致原有饮水工程供水能力不足,管道末端出现饮水紧张。截至2018年年底,济源市共投资2.2亿元实施王屋山供水复线工程,将王屋山区生活供水与农业灌溉供水管道进行分离。工程建成后,生产、生活相互争水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以前都是靠天收。”王屋镇柏木洼村村主任赵小全说,“通水后,我们村里吃水浇地都有保障了。村里搞了白菜、橄榄制种、育苗基地,一亩地产值能有8000多元,大家日子都好起来了,尤其是俺村的贫困户!”灌溉得到了保障,更多的村民发展起了高效农业,收入也高起来了。据了解,复线工程解决了22个贫困村共1679名贫困人口的饮水和农业灌溉难题,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山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工程不仅要建得好,还要管得好。济源市积极推行市镇村三级管护体制,市政府成立供水站,专门管理水源地和总干工程;镇政府管理辖区内分干工程,每个村至少明确一名水管员,负责本村内水费计收、供水设施维护等工作;市财政每年安排维护资金,对供水管理单位进行补贴,做好山区集中工程运行管理工作。
2017年和2018年,济源市投资2200余万元,对50个村的饮水安全工程进行了巩固提升,通过打水源井、铺设管道、新建蓄水池、安装消毒设备等措施,使包括6203名贫困人口在内的3.5万人的饮水安全条件得到了改善和提升。2019年,济源市还将继续投资2770万元,对全市63个村的饮水安全工程进行提升改造,提高山区供水保证率,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