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康晓亮
潺潺清水,浸湿泥土,滋润田间。
这里是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曲阳桥镇,乡亲们正浇灌庄稼地,一片忙碌景象。
“用地表水浇地省时省力又省钱。原来用地下水,一亩要十几元,现在只要六七元,便宜不少钱嘞。”村民陈立军高兴地说。
“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农业灌溉水源置换项目,采用地表水灌溉,既保护了地下水资源,又对农作物起到一定增产作用,农户们很认可。”正定县水利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凯说。
石家庄市是资源型缺水严重地区,2015年开始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以“节引调补蓄管”等举措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截至2022年年底,已压减地下水超采量6.5亿立方米,基本实现采补平衡。地下水水位持续回升,2022年年底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29.42米,较2015年同期回升了9.99米,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打好超采治理“组合拳”
“以前吃地下水,水垢大。现在喝上了长江水,不但水质好了,而且24小时都有水,很满意。”高邑县万城镇东西韩村村民董立军说。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促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石家庄市实施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工程。
如今,361.33万农村人口喝上了长江水,实现了同城同质供水。
“农村饮水无小事。实施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工程,减少了地下水开采,不仅有生态效益,还能让群众喝上实实在在的放心水。”高邑县水利局副局长郭军虎说。
此外,石家庄市实施高效节水灌溉224.35万亩、旱作雨养11.5万亩,推广小麦抗旱品种和节水稳产配套技术516.76万亩。石家庄市2022年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5%以内,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2.15%。
拧紧地下水管控“总阀门”
“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石家庄市结合用水实际和地下水压采现状,确立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双控”刚性约束指标,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的全部工业和服务业、具有专业管理机构的大型灌区和5万亩以上重点中型灌区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
2020年,全市开展取水井电子标识认证,为15.3万眼取水井绑定了二维码。同时,不断加大取水井关停力度,截至2022年年底依法关停取水井1.93万眼。
石家庄市建立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名录,将符合条件的562个工业企业单位纳入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管理范围。其中,年取水量超过5万立方米的工业企业全部实现远程在线监控,农业灌溉机井采用“以电折水”计量。
“通过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全市地下水用水量由2015年的20.09亿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9.88亿立方米,地下水占总供水量比例由72.6%下降到34.38%。”石家庄市水利局工作人员说。
建立生态补水长效机制
河湖既是盛水的“盆”,也是回补地下水的“源”。
石家庄市持续实施河湖生态补水。2018—2022年,河道生态补水40.92亿立方米,实现362公里河道生态复苏,水域面积达39平方公里,有效助力地下水水位回升。
滹沱河作为石家庄市的“母亲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长年断流。石家庄市通过开展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系统治理河道109公里,形成生态水面2681公顷。
2022年年底,滹沱河沿线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平均回升4.1米。从昔日的“大地伤疤”蜕变成亮丽的“城市名片”,沿河两岸风光旖旎、绿意盎然。
“不松劲、再出发。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使治理措施再细化、治理手段再创新、治理成果再巩固,确保地下水压采工作的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石家庄市水利局副局长谢晓彤说。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3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