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冉阿建 记者 王伟康
在贵州省德江县桶井乡同心社区,大家都知道一个多年前的故事:待嫁姑娘一早上山挑水,准备做饭待客,回来路上不慎将水桶摔破,水全流光了。看着满地的水渍和破旧的水桶,想起一直以来找水挑水的辛酸,姑娘坐地嚎啕大哭……
桶井乡在2016年被确定为全省极贫乡镇,缺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据德江县水务局农水科负责人徐江海介绍,桶井其实并不缺水,乌江和马蹄河穿境而过,分列集镇的两侧,居民只要翻过山坡,就可以看见水。然而,以前的乌江,网箱养鱼泛滥,水体总磷含量超标;马蹄河则存在上游居民众多、水体污染严重的情况……种种原因造成桶井居民“眼前”的水,都无法直接使用。
“同时,桶井受乌江的切割太深,地表根本存不住水,有点水就渗透下去流走了,加上没有工程,用水十分困难。”徐江海说,因水致贫,造成桶井“农业三年两不收”。
守着大河却受水困,干旱时节,不少老人得走两三个小时去背水。“水金贵着呢,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才能洗一次澡。”同心社区居民曹永红说。
水困如何破解?德江下大力气一手抓水污染防治,一手抓工程建设。在乌江桶井段,先行先试清除网箱养鱼,2017年5月就完成了河段网箱的全面拆除。此前还修建了楠木园水厂,将乌江水提到了桶井集镇作为生产用水使用。居民的生活用水,还是靠挑水。
2018年,德江县投入8500余万元,新建桶井乡水厂,从距离38公里以外的长丰水库引水。引水管道途经德江县4个乡镇18个村,工程于2019年6月全面贯通,一下解决了2.7万余群众的饮水难题。
“但是通水以后,由于缺乏管理,各村管网损坏严重。”徐江海说,必须要建立管理机制,才能真正保障饮水安全。在探索“以水养水”的道路上,德江县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收购原来的楠木园水厂,与桶井水厂合并成立桶井水务分公司。
桶井水务分公司制定出台桶井乡水源管理制度,水务维修员、水务抄表员岗位职责等相关管理办法,聘请9名管水员,按照片区化管理模式,保障饮水安全。
“水费是3块钱1吨,由管水员在微信群里收取。”桶井水务分公司法人文松说,作为德江县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的第一家分公司,桶井水务公司在德江县农村饮水安全公司化企业化运营上成功迈出第一步。目前,分公司每月净收入约2万元,采取“以大养小”的模式,补贴运营较弱的片区;在管理人员薪资方面,则每月保底1000元,此外管水员还能得到10%水费的分红。
建好、管好、运营好,饮水工程才能真正发挥效益。“桶井水厂供水能力是2000吨每日,原来楠木园水厂作为补充水源也正常运行,除了满足村民饮水,还为农业产业的灌溉用水提供了帮助。”文松说。
有水支撑,同心社区280亩食用菌基地也跟着建起来了。曹永红将家里7亩土地流转到基地,挣得流转费,再加上在基地打临工的收入,年收入超2万元。
“我们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呢。”摘掉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帽子,曹永红干劲儿越来越足。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