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谢巍娥 潘树涛 刘苏颉
他的手皮肤黝黑,手背上的青筋一根根凸起,手指粗壮。这并不像80多岁老人的手那样蜡黄、枯瘦。
到黄大发家门口,正是午后。车还未停稳,就看到他微笑着出门迎接我们。
他很热情与我们一一握手,“请进屋坐,屋里头凉快些。”
8月23日,处暑,38摄氏度,热浪滚滚。秋风过处,五谷飘香。
秋日的播州区草王坝村是忙碌的,房前屋后晒着高粱、辣椒,村民们忙着采摘蔬果,管理方竹笋、中药材……
这是一双有力的手
与黄大发握手时,感觉这位84岁老人的手,像大钳子一样,又大又有力。
来的路上,就有村里人说,黄大发的身体好着呢,耳不聋,眼不花,走起路来带着一阵风。
半个世纪前,他用这双有力的手,带着村里千百双手,用铁锤和钢钎,硬是在悬崖上活生生凿出一条9400米长的水渠。
即使在村民们灰心失望的时候,执着的黄大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誓言。水渠引水成功那一刻,村民们明白,他的这双手,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黄大发主动响应省里号召,走乡串户积极宣传党的政策,与村民促膝谈心。
如今,黄大发虽已84岁高龄,但他却越来越忙。每天坚持上两堂党课,接待参观访问的客人,特别在最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访客一波接着一波,家里门庭若市。无论人再多,他总会用这双有力的手与访客们一一握手。
这是一双勤劳的手
黄大发拿出家里的瓜果、茶水招呼记者。一双忙碌的手,在眼前移动。
他的手,手指粗糙,指甲微黄,布满厚厚的老茧。
悬崖峭壁上的“大发渠”,是这位身材瘦小的老人带着村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用了36年时间完成。
“这些老茧都是挖沟(修渠)时磨出来的。”黄大发满不在乎地说,“干活的人都是这个样子。”
让村子通水、通电、通路,一直是黄大发的愿望。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唯有靠自己的勤劳才能实现。”看着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黄大发只是微微一笑。
上世纪末,这双勤劳的手,带领群众“坡改梯”,彻夜挖土、筑田、放水;依靠肩扛手拉,让村里通了电;勒紧裤腰带,集资建了学校;修通了4公里的通村公路。
通水、通电、通路,黄大发当年的三大愿望如今都已实现。
现在,他的这双手,不仅捧过很多奖状、奖牌,还与很多领导握过手,其中就有习近平总书记。
他用自己这双勤劳的双手,践行着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为村民谋幸福。
这是一双灵巧的手
“我刚从地里背包谷回来。”他拿着一个玉米棒,起身找来一把黑色剪刀。
黄大发拿着剪刀,灵巧地往玉米棒上轻轻一推,玉米粒瞬间滑落在地上的簸箕里。
“去年,省里号召我们来一场产业革命,这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头戏’,这是一件大好事啊!”黄大发认真地说,“我们村里改种高粱、辣椒、方竹笋和中药材,效益明显比种包谷要高出很多。要让农民尽快富起来,那就要跟着共产党好好干,苦干实干加油干。”
“那你怎么还种玉米?”
黄大发笑着说:“这是田间地头旮旮旯旯的地方栽的,谁还舍得用好土栽包谷哟。”
老人的手拿着剪刀,在空中比划着,现场一片笑声。
记者注意到,他身上穿着的白衬衣,好几处粘着黄泥巴,只是衬衣的纽扣依然整整齐齐地扣着,胸前的党徽在夕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没得事,脏了洗就是了。没得时间换。”
为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黄大发号召村民改种黄桃、方竹笋、中药材,养猪、养蜂等,让村民们尽快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发展这些产业,除了需要黄大发这双灵巧的手,还需要向种植专家、养殖专家、技术员们学习各种技能。目前村里养殖了5400头猪仔、1000箱中华蜂,栽种了500亩精品黄桃和有机蔬菜等。“以前,村里很多人家100元钱都拿不出来;现在恐怕个个都是万元户咯。今年,我们村脱贫出列完全没有问题。”
站在村里远眺,只见群山雾绕,景色优美。
秋日的草王坝村,一片片庄稼露出喜悦的笑脸。远看,好似翻滚着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