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橙满园社区村民喜获丰收。杨良强 摄
□通讯员 冉阿建 杨婧
仲夏时节,站在赤水河畔的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社区远眺,群山翠绿,硕果飘香。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不起眼的荒山。
“是水土保持治理让这里变了模样。”一位黝黑面庞、清瘦身材的中年汉子介绍道,他就是橙满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安福。
刚聊没多久,他给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
过去,橙满园社区经济结构单一,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没有任何特色支柱产业,全村人均纯收人不到300元。加之,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产量低,农民生活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因此还被称作“难关村”。
上世纪60年代末,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的知青许猛义到橙满园插队。当他得知,橙满园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资源优势,且适宜发展柑橘橙等种植产业后,他便利用所学知识,改良了村里原有的几棵橙子树,培育出夏橙,改善了口感、提升了品质。
由于种植得当,橙子挂果率高,不到一年时间,开始产生效益。村民也开始在自留地里尝试着改种橙子树,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石漠化是罪魁祸首。
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带动群众增收脱贫,许猛义向石漠化宣战。
在许猛义的带动下,村民们先把石头从坡上挖开,再把挖出来的石头全部用大型机械破碎,堆砌成梯田,达到水土保持效果;从别处运来优质土壤回填,再用秸秆、农家肥、有机复合肥作为底肥回填树坑,最后种上树。
“种植柑橘,最主要是解决水的问题。”村民们在山上修建水塘水窖,收集雨水,引水下山,让果树得以存活。又为了使村民不因种植水果而减少口粮,大家在种好管好果树的同时,间种玉米,解决了吃饭难题。
石漠化治理并非易事,也并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更需要万众一心的团结协作。
1988年6月,毕节试验区正式成立,按照有关建设要求,橙满园社区开始实施“长治工程”“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等一批水土流失重点工程。
随后,在国土、规划、环保、建设、农林水等部门通力协作下,橙满园社区水土保持项目的相继完工。
荒山变果园,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橙满园社区村民周仕务自从把土地流转出去后,又在园区里打工,他的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
周仕务说:“我家原来有荒坡地50多亩,通过治理这些地都流转到了园区,现在我每年都能从园区领到土地流转金,每月在园区打工还能挣2000多元,比以前的收入翻了好几倍。”
周仕务的脱贫致富事迹,只是毕节市开展水土保持构建生态扶贫中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橙满园社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00亩,发展生态林、经果林共5000亩,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20%上升到现在的68%。生态建设让荒山披上了绿装,一片片果园变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2000年,橙满园摘掉了“贫困帽”。
为了改变品种单一的局面,橙满园社区除了大力发展以柑、橘、橙等为主导的生态产业,还发展了种桃、李、梨的模式,一年四季花果飘香。仅2018年,全村水果产值超过3000万元。目前,社区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家庭达400多户。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知名度不高,销售问题一直困扰着全村果农。
近年来,毕节市为全力破解交通建设瓶颈,着力构建交通发展新格局,大力修建通村公路和机耕道。一条条水泥路直接连通果农的果园,收购商可以直接驱车进入果园收购,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水果销售问题。一到收获时节,来自贵阳、昆明等地的收购商就会驱车前来抢购一空。
“当一辆辆卡车满载金灿灿的橙子驶出村庄时,也是我们老百姓最开心幸福的时刻,许多村民靠发展橙子产业走上了小康路。”村民李清容说。
数千亩水果喜获丰收,橙满园优美的自然风光、成型的生态经济,散发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生态魅力,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丰收,给周边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提供了样板。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