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水安全工程输水管通村到寨。杨良强 摄
□通讯员 袁燕 晏青 李思瑾 冉阿建 肖知潞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以安为本。
随着农村饮水安全攻坚战纵深推进,全省广大边远山区群众祖祖辈辈的“渴”望一朝得圆,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明白水。
清泉流进山乡农家,幸福溢满群众笑脸。
罗祥福的“安心”
“上世纪70年代,我们镇上的人喝水仅靠一口40多年的老井勉强维持。”正安县安场镇安常社区的罗祥福已至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给家门口的花草浇水。
后来安场镇因集市活跃、商贸繁荣,常住人口不断增多,一口老井已不能满足当地群众饮水需求,大家便开始去周边山中寻找山泉。“走上几里路,运气好才可以打回一些水。如果遇到一周以上连续干旱,大家吃水就相当困难了。”罗祥福回忆。
80年代,罗祥福家通了自来水,但也会因为天气干旱而连续断水。
“石峰水库修建好以后,这样的情况就没发生过了。即使遇到检修,断水也就几个小时,完全不会影响我们正常生活。”罗祥福笑着说,镇水务站工作人员来告诉他们,安场镇正大规模兴修水库、蓄水池,石峰水厂一期工程已完工,日供水量2万吨,待二、三期工程完工,日供水量可达6万吨。尽管近年来安场镇工业园区有诸多企业入住,但当地群众用水一定会得到保证。
“有这样的承诺,我就安心了。”不缺水的今天,罗祥福一家用水很节约,他们常常把洗手水存着浇花、拖地,还常提醒邻里要节约用水,“就算不缺,也不能铺张浪费。”
任天忠的“放心”
谈起村里饮用水的变化,普定县马场镇落龙村村民任天忠感触颇深。
落龙村还没通自来水时,村民们大多凌晨三四点就起床,趁河水还未被上游村寨生活用水污染,打上一两桶相对干净的水。“寻水路”是艰辛的——他们得爬坡上坎一路颠簸回家,一个多小时到家后,一桶水往往只剩下半桶。
雨季,屋顶蓄着的雨水也是万万不能浪费的,村民们都留着用来洗衣、打扫。任天忠感慨:“那些年没水吃、挑水吃的日子,真是一个字——苦!”
落龙村通了自来水,但因供水工程规模小、供水设施简单、水质水量不稳定,水龙头从细流到滴流,随时都可能停水。“家里水缸、水桶等只要是能盛水的工具,随时都备着水,因为说不定下一秒打开水龙头就没了。”任天忠说,遇到干旱时节,停水是常态,全靠政府调动微型消防车送水应急。
2017年以来,普定县穿洞街道办龙场片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县水务局对当地自来水管网进行了改造,并免费为每家每户安装了水龙头和水表。
“如今打开水龙头,这水哗哗的,听着都带劲!任天忠说,“现在的自来水比以前干净了不知好多倍,还有干部过不了几天就会到村里,专门讲水的测量情况给我们听,这样的水,我们用得很放心!”
罗明祥的“省心”
“以前没水的时候,愁啊。”龙里县冠山街道高坪村5组村民罗明祥告诉记者,他们村“渴望工程”建好以前,整个村民组只有3口井。而所谓的“井”,处于地势最低洼的地方,他常常大晚上去,守着地下水一点点渗出,守到大半夜才得一桶。
“我家5口人,一桶水,一天根本不够用。”罗明祥摇头叹气。
“那时候,种地也需要用水,人都喝不饱,庄稼用水就只有靠天,所以我们这里种的都是抗旱农作物。”罗明祥指着远处的农田说,风调雨顺时,就有点收成,遇到大旱,经常颗粒不收,基本是“靠天吃饭”。
2002年,高坪村每户人家集资280多元,加上龙里县水利局又从人均100元“渴望工程”项目资金集中筹措20万元,修建了饮水工程。自此,村民们饮水、用水不再“难”。
近20年来,高坪村人饮工程管护得当,几乎没有出现过断水的现象。”罗明祥告诉记者,村里的“水管委”对管好全村的水非常上心,特别是3名管水员个个尽职尽责,无论哪家出现供水问题,都是随叫随到。
罗明祥说,有了这干净量足的自来水,又有了“水管委”的认真管理和管水员的周到服务,“我们不再整日为水犯愁,真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省心!”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