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水源头

渭水长虹
□特约记者 陈文进
秋分过后的甘肃省渭源县,远方深绿的山峦被浓浓暮霭笼罩,眼前一丛丛浅黄的树叶晕染着秋色。
渭源,以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发源而得名,位于甘肃省中部,境内有渭河、洮河两大水系,全县有主要河流12条。夜色降临,渭河渭源县城区段灯火璀璨,灞陵桥长虹卧波,行走两岸的游人仿佛置于画中。
“以前,渭河周围环境差,更不用说散步休闲了”正在老君山公园文化广场跳广场舞的一位老大娘说:“你看,现在河道两岸很漂亮,市民们都愿意来这里转一转。”“龙须沟”华丽变身为“幸福河”,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带着疑问,笔者走进渭河源头—渭河源村,亲身体会了渭河环境持续改善背后发生的故事。
渭河源村,顾名思义:渭河源头的“源头”。如何从第一道关口保证渭水常清,年轻的五竹镇渭河源村村级河长李亚道出了他们的“治河经”。李亚说:“村级河长定期巡查河道,村级巡查员和保洁员每天巡查保洁,环卫公司集中清运处置生活垃圾。依托旅游产业,村民们尝到了吃‘生态饭’的好处,大家爱护河道和水源的意识明显提高了。”
渭源县河长办负责人介绍,渭源县以扎实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为突破,加快推动河湖突出问题整改落实。截至目前,累计清理河道垃圾、砂料、渣土等垃圾8974立方米,疏浚河道20.4公里,清退非法围垦河道6.27亩,恢复河道原貌2亩、水域面积25.79亩,
碧水常流,需要构建常态化制度机制。渭源县通过落实“四项任务”、建立“三项机制”,506名县乡村三级河湖长、76名三级警长、431名巡河员和保洁员下沉一线,形成了共防共治共享的巡河治河工作局面,使全县河湖环境明显改善,也让更多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实惠。
说起家乡发生的变化,土生土长的渭河源村村民张俊伟说:“周围的山越来越绿,河沟里的水四季很清亮,很多外地人还专门来我们这里旅游,我们的家乡越来越漂亮了。”而张俊伟感慨的背后,正是渭源县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河长制落地生根的真实写照,也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美好愿景变为现实的无限喜悦。
渭源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殷源远说:“近年来,县上持续开展渭河渭源段综合治理,目前渭河渭源县全段河道划为禁采区,渭河渭源县城区段共建成翻坝闸坝16座,完成投资2203万元,形成了16个连续的蓄水库区,近18万平方米水面,有效改善了道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
渭源县河长办主任、水务局局长张平说:“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强化监管方式和考评措施,进一步推动全县水环境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同时,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定期开展督查通报,倒逼全县河长制责任落细落实,努力让渭河源头成为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河’。”
如今,穿行于渭源县的广袤大地上,巍巍青山正在绘就这片灵秀之地的生态底色,潺潺渭水全力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幸福渭源背后,是渭源干部群众维护渭河健康生命的平凡和坚守。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0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