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棠景沙涌揭盖复涌 (蔡胜 摄)
□本报通讯员 蔡胜
多年前,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多条河涌污染严重,河水变黑,散发难闻的气味,住在附近的街坊苦不堪言。如今,白云区大大小小的河涌已重焕生机,撕掉了“墨水河”的标签,变身为水清岸绿的碧道,成为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十三五”期间,白云区在河湖治理工作上真抓实干、勇于创新,探索出了一系列具有借鉴推广意义的经验,逐步形成了河湖治理的“白云模式”。2020年,白云区河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大力开展革命——
给“墨水河”销号
流溪河自北向南经白云区流入珠江,区内大小河涌数量众多,既有发源于山地溪流的山区型河流,也有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感潮型河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白云区曾是广州市河湖问题最多、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广州治水看白云”成为一种共识。
白云区石井河曾被戏称为“墨水河”,有媒体走访后描述石井河水“黑得像墨水,近乎凝固状”。当时,沿线企业偷排现象严重,周边居民直接把生活污水排到河涌,甚至向河道扔垃圾。其他河涌情况也大同小异。在萧岗村附近,宽约5米的新市涌黑水横流,并伴有阵阵恶臭,水中还夹杂着不少酒瓶、塑料袋等生活垃圾。
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生?白云区委区政府痛下决心,开展了一次力度空前的自身革命。
推行河长制——
啃下多个“硬骨头”
2017年以来,白云区主要领导高位推动,在推进河长湖长履职上下足功夫,先后发布10个区总河长令,出台15项河长制工作制度、180余项各类治水专项方案。河长们主动作为,从“要我管”到“我要管”、“要管好”转变。
白云区创新设置五大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区级河长,由区委常委担任,向下延伸设置3215名网格员(长),发挥一线“岗哨”作用,形成了总河长—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河长—区级河长—镇街级河长—村居级河长—网格员(长)的多级治水体系。区总河长、副总河长要求各镇街的总河长、副总河长周末必须保证一人在岗,并在每个周末实施飞行检查,掌握工作的真实情况,并对重点难点工作进行实地检查调研,现场解决问题。
在强有力的机制推动下,河湖长积极作为,全力“清四乱”。白云区“清四乱”工作存在拆除任务重、涉及利益主体多、历史成因复杂等问题,整治难度极大。但即便如此,“硬骨头”还是一一被啃下。
在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中,全区累计拆除涉水违建面积逾350万平方米,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场所)逾4.3万家。在此基础上,白云区还立案查处了涉水环境违法行为1027宗,查封涉水环境违法企业301家。通过拆违、“散乱污”整治,白云区拔除了污染源的载体,有力遏制了污染源的滋生。
打造新名片——
碧道成为群众打卡地
近年来,白云区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实施截污纳管,支持各大净水厂建设,把工业、生活污水收集起来、处理好,形成了严格管理的闭环。
截至目前,市、区财政累计投入污水管网建设资金243亿元,不断补齐污水收集、转输、处理设施短板,全区4批161个城中村、农村实现截污纳管全覆盖。全区累计建成污水管网1万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污水管网超20公里,是2016年的近10倍;建成八大污水处理系统。有了这些“净水器”,流入河涌的水不再“黑黢黢”。
经过5年的奋战,白云区河涌状况有了质的好转。纳入国家城市黑臭水体监管平台的31条河涌全部消除黑臭。被认为全市治理难度最大、“蘸水可作墨”的石井河重现成群白鹭,景泰涌整治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
一位基层河长感慨:“看着河涌一天天变清,跟看到自家孩子考到好成绩一样欣慰,讲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有种熬出头的感觉。”
如今,在沙坑涌大源支流段,由河涌沿岸慢行道、居民休闲文化广场组成的5公里碧道成为群众喜爱的休闲场所。沙坑涌恢复清澈水质后,白云区在沙坑涌大源支流段试点建设碧道。目前,全区各类碧道慢行系统累计建成170多公里,在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城市风貌的同时,为群众提供了健身、休闲、观光、亲水的场所。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1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