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孙永平 张存有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江都水利枢纽时指出,“南水北调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同三峡工程是等量齐观的。”还强调,“要依托大型水利枢纽设施和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积极开展国情和水情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这为南水北调事业以及南水北调“公众开放日”活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南水北调东中线管理单位积极探索“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走进南水北调,开展国情和水情教育,普及南水北调知识,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以此来提升南水北调品牌形象。通过6年来的实践,“公众开放日”活动已经成为南水北调品牌传播的重要平台和有效途径,以“创新、绿色、民生”的南水北调形象赢得了社会尊重和公众点赞。
“公众开放日”是南水北调品牌传播的需要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全面建成通水以来,发挥着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工程惠及沿线1.2亿人,居民饮用水水质明显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沿线群众都想目睹一下国之重器的风采,这是南水北调品牌传播的动力之源。
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不断加强运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工程运行安全平稳,经受住了特大暴雨、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考验,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和断水事件,受水区群众也想见证工程安全和运行安全效果,这是南水北调品牌传播的引力所在。
然而,一些社会人士对南水北调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国内外媒体以及部分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利益相关方甚至公职人员,通过报纸、图书、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门户网站、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对调水工程提出了质疑。对此,需要南水北调以工程平稳运行和发挥显著效益为主题,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社会媒体参加,广泛宣传报道,澄清事实,回应社会公众关切,这是南水北调品牌传播的责任使然。
“公众开放日”是南水北调品牌传播的平台
打通南水北调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建立一个传播南水北调核心价值理念、提升南水北调品牌形象的平台,才能更好破解社会各界认识误区,为南水北调事业发展树立良好形象。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新打造了“公众开放日”平台,架起南水北调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桥梁,内部倒逼改进工作、改善管理和改良文化,外部化解矛盾、消除误解、赢得认同,提升南水北调品牌形象和文化软实力,这与南水北调工程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定位高度契合。
“公众开放日”是南水北调品牌传播的途径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优化运作机制,“公众开放日”活动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项目体系,成为南水北调品牌传播的有效途径,创新发展了南水北调文化建设的内涵。
设定统一主题,契合核心价值理念。活动主题聚焦“供水生命线、生态文明线、智慧管理线”,与南水北调“人民至上、治水兴邦”的使命和“中华水源、民生福祉”的品牌定位保持高度一致。内涵主打“创新、绿色、民生”,与南水北调核心价值理念契合,每个内涵点通过设计不同的体验环节,让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创新平台运作,注重南水北调文化体验。分别设计了不同的互动体验环节。科技创新方面,现场可以零距离感受水下机器人、无人清漂船、无人机巡视等,亲身感受创新文化;优质水资源方面,通过参观自动监测站和水质实验室、品尝南水之甘甜等,立体展示生态文明;工程运行方面,通过参观闸站和运行调度室、体验安全监测环节,将社会责任实践贯穿整个沟通过程中,让社会公众感知人本文化和责任文化。
打造整体品牌,强化南水北调文化传播。为把“探秘南水北调”渗透到沟通平台各环节,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突出目标导向、采取梯次推进,将“智慧南水北调”的概念融入VR体验、视频、参观当中,以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方式,满足公众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在科普中传播理念、增进共识;同时努力打造线下传播与线上传播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的融媒体多元化传播模式,打好活动宣传“组合拳”,形成合力,集中传播,立体传播,提升传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南水北调宣传更具公信力和影响力。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12月15日